战国时期赵国两位名臣——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我们很早就接触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在《史记》中,司马迁将二人合于一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赵括父子及李牧等人的事迹,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廉颇蔺相如列传》,也被梁启超先生列为读《史记》首选十篇之一。图片

今天为您带来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释名”“集评”和“评论”,原文较长,有所删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名】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看作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的合传,因为他们都身系赵国兴亡,所以将他们写在一起。所以本篇既是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的英烈传,同时也可看作是赵国的兴亡史。
全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与廉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歌颂了蔺相如在对敌斗争中的大智大勇,以及对内先公后私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认错的磊落精神。
第二部分的主要人物是赵奢。通过写进谏平原君与阏与之战大败秦军,表现了赵奢的政治与军事才干。这一部分还写了长平之战,赵罢廉颇而改用赵括导致惨败,在对比中写出了赵奢、廉颇为将之专注老成,赵括则轻浮不知兵。这一部分也交代了廉颇晚年被赵弃用的悲剧结局。
第三部分的主要人物是李牧。写他的智败匈奴为国立功,以及因郭开谗言而被杀,而赵国也随之灭亡。
篇末论赞,司马迁结合蔺相如的卓荦行为再次抒发了有关生死问题的深沉感慨。
【集评】
黄震曰:“蔺相如庭震强秦之君,而引车避廉颇;廉颇以勇气闻诸侯,而肉袒谢相如。先公后私,分弃前憾,皆烈丈夫也,勇气各得其所矣。然先之者,相如也。赵奢治赋,不贷平原之家,而平原君因荐之王而用之,君子不多赵奢之刑法自近,而多平原君之以公灭私也。括轻易取败,无足道;括母言父子异心之状,可谓得观人之法。李牧养威持重,战无不胜,与颇齐名,而颇、牧皆废于谗人郭开之口,赵之亡忽焉,悲夫!”又曰:“太史公作《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附之赵奢、李牧,赵之兴亡著焉。一时烈丈夫英风伟概,令人千载兴起。而史笔之妙,开合变化,又足以曲尽形容。”(《黄氏日钞》)
李晚芳曰:“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大勇不敢任此事。钟伯敬谓二人皆古大臣风,斯足以知廉、蔺者也。篇中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中者,理也;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而人服耳。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奇事偏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隃糜间,千古凛凛。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记其与王诀及谢相如二事而已,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读史管见》)
△ 京剧舞台上的《将相和》
李景星曰:“蔺相如之于廉颇也,尝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太史公以廉、蔺合传,即本斯旨。附传赵奢、赵括者,以奢与廉、蔺同位,而括为奢子,几于亡赵,正与廉、蔺之存赵相反也。并附李牧者,继廉、蔺之后,而为赵重,又与廉颇同受郭开之害者也。其事以照应生情,其文以参互见妙。断续离合,无牵连之迹,而有穿插之致,此传之变格,亦奇格也。至传以廉蔺标目,而赞语则以蔺为主,举其尤重,见爱慕之所在也。”(《史记评议》)
锺惺曰:“以廉颇、蔺相如主盟,中间赵奢、李牧周始穿插,断续无痕,而赵之兴亡节目,全在于此。数人共一传只如一人,贤才关系国家,从文字章法中写出,此史公之识也。观渑池之会,相如从而颇守,颇送王至境上,与王诀曰‘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以绝秦望’数语,已壮相如之胆矣。可见二人在赵缺一不可,二人皆有古大臣风。”(《史怀》)
王世贞曰:“蔺相如之完璧,人人亟称之,余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之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城出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评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其中的“ 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家喻户晓,由它们敷衍而成的戏曲一直胜演不衰,语文教材也一直将之选为课文,其主要原因就是蔺相如和廉颇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而司马迁的描写也曲尽形容,妙不可言。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的表现可以用“大智大勇”来概括,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与利益有一种“豁出性命”的果敢与决绝。凌稚隆说:“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一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著精神。”(《史记评林》)如果说这两件事表现的是蔺相如的气节风骨,“将相和”则表现了他的胸襟气度。这种识大体、顾大局,先公后私的精神不仅感动了负气争胜的廉颇,使虎狼般的强秦为之却步,而且也一直感动着两千年以来的人们。故而明代李贽无比钦敬地说:“言有重于泰山,相如是也。相如真丈夫,真男子,真大圣人,真大阿罗汉,真菩萨,真佛祖,真令人千载如见也。”(《藏书》)
对于廉颇,他对蔺相如“负荆请罪”,表现了他的知过必改、光明磊落;他“以勇气闻于诸侯”,长平之战时又能坚守不战,表现了他为将的才能;而最能表现他的大将风度与精神气质的,则是在送赵王与蔺相如去渑池与秦王会谈时的临别之言:“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有此一举,则秦国扣留赵王为人质以要挟赵国的阴谋遂不得行。这种深谋远虑,不怕被猜忌,一切以社稷为重,充分展现了廉颇不仅能领兵作战,更是有头脑、有担当,堪称“社稷之臣”。
赵奢本来只是田部吏,独能以守法关系国之强弱说服平原君,可见其见识不凡。当秦围阏与之时,赵奢“将勇者胜”一言,便看出此战胜负关键;之后采取的各种手段,充分显示出他的军事修为。阏与之战给秦国以极大震撼,赵国则就此一跃而成合纵谋秦之中心。阏与之战后,秦军又发兵进攻幾(今河北大名东南),廉颇率领赵军再次大败秦军,秦军进攻东方六国的锋芒又一次受挫。赵惠文王时期,赵国依靠其强大的国力与廉颇、马服君等著名将领,两次大败秦军,削弱了秦国进攻东方的锐气。
在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身上,司马迁寄托了他对于理想大臣的设想。他们有着为国献身的英勇无畏,有着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卓越才干,能够团结一心,共襄国事。
本篇中的赵惠文王也是作者所称赞的对象。他可能有点懦弱,但他知人善任,对大臣们信任而不猜忌。正是他的这些宝贵的品质,使得一时间赵国贤臣名将荟萃一时,赵国国力一时间也达到了巅峰。
本篇也抒发了得贤者昌,失贤者亡,人才之得失关乎邦国兴亡的无限感慨。赵惠文王任贤使能而国家昌盛;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王迁则不识贤愚,听信谗言,自毁长城,终致赵国覆灭。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而不自知,不听赵奢的遗言,不采纳蔺相如的劝告,不听赵括之母的劝阻,换下老成持重的廉颇而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四十五万人被灭于长平;赵悼襄王逼走廉颇,又偏听偏信奸臣郭开,致使廉颇最终未能再被起用,在寿春郁郁而终;在秦国施用反间计与郭开的挑拨下,赵王迁杀死了赵国最后一位名将李牧,赵国也随之而亡。我们看这篇传记,不仅看这些人物的生平经历,更要理解司马迁是将赵国兴亡系于这些人物之身,他写的也是一篇赵国兴亡史。
△ 山西高平长平之战遗址纪念馆中,对于长平之战惨烈情景的还原
本篇是《史记》中高度的思想性与高度的文学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其情节之曲折紧张、其人物之生动传神、其对话语言之贴合身份、其描写语言之设身处地,其招招式式、字字句句皆如精金美玉,且又极其流利晓畅,真是写人叙事之至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皆战国以来之文章经典,但若访求如《史记》之《平原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等等者,尚无其比。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些故事多数不见于其他典籍记载,以致有人认为它们出自“赵人别记”,或者就是司马迁从赵地父老那里听来的传闻,再经过自己的天才创造而写成。
如钱锺书所说:“此亦《史记》中迥出之篇,有声有色,或多本于马迁之增饰渲染,未必信实有征。写相如‘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是何意态雄且杰!后世小说刻画精能处无以过之。赵王与秦王会于渑池一节,历世流传以为美谈,至谱入传奇。使情节果若所写,则樽俎折冲真同儿戏,抑岂人事原如逢场串剧耶?”(《管锥编》)对此,我们能本着一种“师其意不师其辞”的态度也就可以了。
-------------------------------
蔺相如对外,释放的是大智大勇、敢于担当的攻势,对内,则秉持顾全大局、能屈能伸的守势。这样的人物,自然是深得司马迁好感,寄托了司马迁对于理想大臣乃至理想人格的设想。就如本篇论赞,司马迁感叹: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死并非难事,难的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交代《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写作意图时也说:能信意强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两处的侧重点,都放在蔺相如身上。
以蔺相如为中心点,扩散至赵国名臣群像,乃至赵国君臣关系变化,与赵国兴亡相关联,司马迁再次将系于个体的理想寄托与统观全局的史家视野完美相融,这也是我们在读《史记》的其他名篇时,可以多加留意的地方。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