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是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的一种娱乐游戏和社交方式。游戏体验整合了戏剧的角色扮演以及“侦探游戏”的逻辑推理,也即“剧本”和“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竞技性和表演沉浸感。
其中,“杀”是剧本杀的游戏内核,也即“侦探游戏”。这种游戏据说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发明,每个参与者随机获得警察、杀手或者平民的身份,流程包括发生“凶案”——讨论“凶案”——揪出“凶手”或“凶手”逃逸。在游戏过程中,“警察”和“杀手”需要互猜身份,因此充分考验口才与逻辑推理能力。
在“侦探游戏”传播的过程中,在核心规则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根据各自文化背景“演化”出了新的内容。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来自美国的“狼人游戏”。这是将美国特有的“狼人传说”与“侦探游戏”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一定狼人文化背景的“升级版侦探游戏”——“狼人杀”。
这种“升级”,极大丰富了“侦探游戏”的内容体验。玩家不再简单地比拼逻辑能力或者辩论口才,还从中获得了女巫、猎人、预言家等角色扮演的乐趣,并且也无形中了解并体验了“狼人文化”。
可以说,“狼人杀”已经在“侦探游戏”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程度的“剧本”特点,而从“狼人杀”再到时下风靡的“剧本杀”,更是具有“革命”性质的游戏升级。
在“剧本杀”中,戏剧体验彻底与“侦探游戏”融合,玩家所扮演的人物具有复杂的人物特色与心路历程,以及行为动机和行动目标,玩家需要阅读揣摩剧本,并且忠实于自己的角色身份来参与游戏。与“狼人杀”等一样,剧本杀一般会有一位主持人,这位主持人本身也有一个剧本中的角色,不露声色地引导玩家按流程进行、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近些年,剧本杀也逐渐与实景“密室逃脱”类游戏相结合,发展出“实景剧本杀”。通过实体空间的装修、NPC(非玩家控制角色)的配合演绎,打造更为逼真的游戏场景,有的实景剧本杀还提供玩家的换装和化妆造型等服务,使得玩家更容易融入剧本角色,获得沉浸式的游戏体验。许多综艺节目里让嘉宾进行角色扮演,在景区里进行对抗、解谜等,实际上就是一种实景剧本杀游戏。
线上剧本杀也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剧本杀游戏新形式。玩家通过APP连线,线上阅读剧本、聊天、“搜证”,最后在线上投票表决“凶手”。以上种种,均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剧本杀”的范畴。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剧本杀作为一种休闲游戏,并不必须要“肩负”起传播历史学的“重任”。但从“侦探游戏”到“狼人杀”再到“剧本杀”的发展历程来看,这种游戏与一定文化背景乃至历史文化的结合几乎是一种必然。尤其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剧本杀”极其丰富的创作源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如果按照剧本故事发生年代把剧本分为“古代本”、“近代本”、“现代本”的话,具有中国历史背景的“古代本”和“近代本”几乎占据了中国剧本杀市场的半壁江山,这就必然会涉及到历史知识乃至历史学的传播。
根据传播学大师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的5W经典传播模式,传播过程有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分别是传播者(who)、传播内容(what)、传播媒介(which)、传播受众(who)、传播效果(what effect)。一个经典的传播模型是,传播者将某些传播内容通过传播媒介传播给受众,从而产生一定的传播效果。如果将历史学通过剧本杀的传播视为一个传播过程的话,传播者可以视作剧本杀的创作者,历史学则是传播内容,剧本杀游戏是传播的媒介,剧本杀的玩家则成为受众,传播效果则是玩家们在剧本杀游戏过程中接受历史信息、了解历史学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剧本杀的创作者并没有传播历史学的主观动机。他们大部分本身并不是历史学的研究者,有些可能是历史学爱好者,有些可能只是在写作“古代本”、“近代本”的过程中,有限地查阅相关历史知识及故事背景,目的是创作出一个符合年代特征的完整剧本故事,并不会对其中的历史知识乃至历史学进行思考推敲。但实际上,即便创作者没有动机,他所掌握的历史文化内容还是会在剧本杀进行的过程中传播给受众,也就是剧本杀的参与者们。
因为剧本杀在年轻人中的受欢迎度,也有部分剧本杀的创作者开始主动探索剧本杀与历史学传播的结合。这些探索的发起者绝大多数都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以及部分景区沉浸式剧场工作人员。这些文化教育从业人员具有比较强烈的历史学传播动机,对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掌握程度较高,最后完成的作品也大多在历史知识方面十分考究且经得起推敲。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文化教育从业人员往往会在剧本杀作品里有意识地唤起玩家更深层的历史学思考,从而超越简单知识性的“科普”,达到以史育人的“教育”目的。
这些有文教专业人员参与的剧本杀往往与博物馆场地进行绑定,也就是“实景剧本杀”,成为博物馆参观的一个特别互动体验。目前上海玻璃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长沙博物馆、衡阳党史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等许多文博场馆都推出了根据本馆文物故事改编的“剧本杀”体验作品。而在博物馆之外,一些地方的宣传部门还推出了红色主题的线上剧本杀游戏,比如广东省共青团联合“百变大侦探”剧本杀APP打造的线上剧本杀《百年风华》。
这些由专业人员创作的、有历史学传播目的的剧本杀非常值得深入探究。从分类来说,这些专业的历史剧本杀往往根据自身场馆空间特性、受众对象特征等有所区别,大概可以分为“解谜类”和“历史体验类”两种。其中,解谜类博物馆剧本杀的主要受众对象为青少年,所传播的内容大多为具体的历史知识,让受众了解一个特定年代、特定领域的历史文化。而历史体验类剧本杀则往往需要受众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素养,所传播的内容也超出了历史知识,而重在帮助受众体验历史、唤醒受众对历史的深度思考。
“解谜类”剧本杀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的《运河迷踪》为代表。这个剧本杀作品主要面向10—15岁的青少年,其初衷是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体验、游览古代大运河,从而了解运河的历史和具体知识,能够“边玩儿边学习”。参与者化身监水使者林境,在皇帝染疾的危难关头,护送鲁王沿运河回京担任储君。开始时玩家会拿到一本卷宗,按照卷宗的提示一一破解谜题。在形式上,《运河迷踪》比较类似密室逃脱,用剧本杀的一般分类来说则属于“硬核本”,游戏总共有八个关卡,玩家通关打卡时会被记录下每个节点的选择,最后会有分数和排名。
“历史体验类”的比如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推出的剧本杀《华埠风云》,这部作品是博物馆研究人员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的,受众需要有一定的近代史知识积淀,因此主要面向成年人。在游戏中,五名玩家分别扮演中国致公党领袖司徒美堂,以及其他几位候选代表。游戏还原了1946年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司徒美堂先生欲率美洲各地洪门代表回上海参加“五洲洪门恳亲大会”,并与国内各党派商讨国家大事。于是,司徒美堂先生来到美国唐人街,准备挑选一名致公党代表跟随自己回国,同时再挑选一名代表作为纽约唐人街新领袖。经过实景搜证和现场辩论,大家需要选出真正心念家国的两位代表,避免别有用心的人士混进队伍。每位玩家基于自己人物的经历、立场和动机自由发挥,力争实现自己的目的。
实拍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