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三全本”《史记》为什么好读(二):《魏公子列传》 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5-02-07 14:47:14 作者:



上一篇,我们展示了“三全本”《史记》中《李将军列传》的“释名”“集评”和“评论”部分。“释名”点出标题内涵,概括章节结构;“集评”集纳历代学者对本篇的评点要论;“评论”,则是当代译注者对全文主旨、人物形象、文献价值、重要疑点等诸多方面的诠解。
今天介绍的《魏公子列传》,在梁任公的文字中以封爵称,作“信陵君列传”。实际上,“战国四公子”,在《史记》中各自有传,但仅有信陵君在标题中被称“魏公子”,而未像其他三位一样以封号称呼,足以证明司马迁对信陵君魏无忌的推崇与敬重。
本篇“集评”“评论”部分较长,做了一些删节。

史记


魏公子列传

【释名】

《魏公子列传》是“战国四公子”中信陵君魏无忌的传记。在“四公子”的传记中只有他称“魏公子”而未像其他三位一样以封号称呼,表明了他的事迹与魏国利益息息相关,表达了司马迁对他的崇敬之情。


全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信陵君的身世,以及他礼贤下士以确保魏国平安。其中重点写信陵君真诚结交迎请侯嬴之事。第二部分写侯嬴献“窃符救赵”之计,信陵君在侯嬴、朱亥等人协助下夺得晋鄙兵权,解救赵国邯郸之围。第三部分写信陵君在赵国结交隐士毛公、薛公,并在二人的劝导下返魏救国。第四部分写秦国行反间计,魏安釐王猜忌信陵君,夺其兵权,信陵君失意而死。篇末论赞对信陵君做出了高度评价,表现了对信陵君的无限敬仰之情。


“三全本”《史记·魏公子列传》论赞部分


【集评】

黄震曰:“无忌用侯生、朱亥之力,窃符矫命以赴平原之急;其后在赵,用毛公、薛公之谏,趣驾归魏,以却强秦之围。此四人者,皆隐于屠沽博徒,无忌独能察而用之。五国宾从,威振天下,虽非正道,而能为国家之重,过平原、孟尝远矣。然侯生、朱亥之诈力,又非毛公、薛公之正论比也。安釐王受秦间,用无忌不终,十八岁而魏亡,悲夫!”(《黄氏日钞》)

李晚芳曰:“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观其下交岩穴,深得孟氏不挟之旨。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聪慧则能知人用人,仁厚则待贤自有一段眷慕不尽之真意,非勉强矫饰者可比,此贤士所以乐为用也。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好士为国,故其得士之效,亦动关乃国之奠安。得侯生而救赵之功成,救赵即救魏也;得毛、薛而救魏摈秦之功成。秦,天下之仇,而魏则祖宗之国也。以信陵之才,自足以存魏强魏;而所取之士,皆多奇谋卓见,足以赞其存魏强魏之功。故未任事,则天下畏其贤而多客,不敢窥魏;一任事,能使暴秦辄退走不迭,而天下诸侯皆亲魏。乃两以毁废,此天之不祚魏也。‘竟病酒而卒’五字,太史公痛惜之声,泪溢笔下。即以魏亡缀诸传末,以其有系于魏之存亡也。孟尝、平原、春申皆以封邑系,独信陵以公子称,明其一心为魏,不失公子之亲,开端连缀三‘魏’字,见魏止以信陵重耳。”(《读史管见》)

△粤剧《窃符救赵》剧照

李景星曰:“通篇以‘客’起,以‘客’结,最有照应。中间所叙之客,如侯生,如朱亥,如毛公、薛公,固卓卓可称;余如探赵阴事者,万端说魏王者,与百乘赴秦军者,斩如姬仇头者,说公子忘德者,背魏之赵者,进兵法者,亦皆随事见奇,相映成姿。盖魏公子一生大节在救赵却秦;成救赵却秦之功,全赖乎客;而所以得客之力,实本于公子之好客。故以好客为主,随路用客穿插,便成一篇绝妙佳文。写侯生处,笔笔如绘,乃又为好客作颊上毫也。传中称‘公子’者,凡一百四十七处,因其钦佩公子者深,故低徊缭绕,特于繁复处作不尽之致。”(《史记评议》)

【评论】

本篇的主旨是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嬴诸人的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对他们的活动表示了高度的钦敬,对信陵君这个一身系魏国安危的人物的悲剧结局,寄寓了极大的感慨与同情;侯嬴等人的活动表面上是忠于知己,但其内容却是为了抗秦救赵,而救赵亦是为救魏国自己,事关重大,与程婴、聂政等人的“为知己死”不可等量齐观。“窃符救赵”的成功是信陵君“礼贤下士”的结果,也是侯嬴等“士为知己者死”的归宿,政治色彩极其鲜明。这是本篇人物形象所以分外感人的决定因素,也是本篇文章所以远远高出孟尝、平原、春申三传的根本原因。后人于战国诸公子中特别推崇魏公子,这是不难理解的。明代王世贞曾比较魏公子与孟尝、平原、春申三个人的区别说:“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之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这是很中肯的。

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中的信陵君

在历史上第一个对魏公子做出高度评价的是荀子,他在《荀子·臣道篇》里说:“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矫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抗君之命”即指魏公子公然违背魏安釐王让晋鄙中途止兵不进,以坐观秦赵成败的命令;“窃君之重”指窃符以夺晋鄙兵,毅然破秦救赵;“反君之事”指魏公子虽违背国君之命,却最终替国君做了他应做的事,救赵国也等于救了魏国自己。在《臣道》中荀子还分别评论了孟尝君与平原君,但能称得上是“拂臣”的,只有信陵君一人。

魏公子“窃符救赵”是流传千古的佳话。但在司马迁看来,魏公子之所以能干出、能干成这样的壮举,是幸亏他身边有侯嬴、朱亥等一群出类拔萃的小人物,给他出了大力、帮了大忙。这是由于司马迁自幼接近劳动人民,尤其是受过宫刑,从而使他的眼睛能够更向下,更加看到了下层人物的大智慧,尤其是他们那种勇敢无畏的报国报主之心。《魏公子列传》中的侯嬴、朱亥是如此;《孟尝君列传》中的冯谖、鸡鸣狗盗,《平原君列传》中的毛遂、李同也都是如此。从这个角度讲,说司马迁之所以要写《孟尝君列传》《平原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其更深层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写冯谖、毛遂与侯嬴、朱亥,也是可以的。在这里突出表现了司马迁那种难得而又强烈的民主性。

“三全本”《史记·魏公子列传》内页展示

本篇在写作上也很有特点,前引李景星《史记评论》中的评论已有揭示,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亦云:“信陵君这样一个人,胸襟很大,声名很远,从正面写未尝不可以,总觉得费力而且不易出色。太史公就用旁敲侧击的方法,用力写侯生,写毛公、薛公,都在这些小人物身上着笔,本人反为很少。因为如此,信陵君的为人格外显得伟大,格外显得奇特。”所见亦是。

附带提到,在《魏世家》中,司马迁还录入了署名“魏公子”的给魏王的一篇上书,内容是劝魏王不要联秦伐韩,而应该坚定地与东方各国联合共同抗秦。其中有所谓“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云云,其见解之深刻,语言之精当,直接影响着宋代苏洵的《六国论》。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人们是有争议的。这篇文章观于今本《战国策·魏策三》与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但两书的说话人均不作“无忌”,而作“朱己”。赞成此书的作者应是“无忌”的,有鲍彪、吴师道、缪文远等;主张应作“朱己”,而不是信陵君“无忌”的,有金正炜、朱起凤等。大概是司马迁出于对魏公子的崇敬与喜爱吧,故而他断然地将“朱己”改作了“无忌”。相反,在对待劝魏公子不要因救赵而遂居功的“唐且”上,司马迁却谨慎起来了,他断然改作了“客有说公子曰”。这是因为“唐且”第一次出现在《魏策四》中年已九十岁;等再出现劝魏公子时已是在十年后,应是一百多岁了,于理不太可能,于是便将“唐且”这个名字虚化作“客有说公子曰”了。

--------------------------------------------------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欣赏信陵君及其门客的,除了史圣之外,还有诗仙。

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以国为重,对后世的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具有永久的吸引力。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