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三全本《黄帝内经》销量猛增。但对于《黄帝内经》到底应该怎么读,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将书中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不少朋友还是会有疑惑。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三全本”《黄帝内经》译注者姚春鹏先生来回答几个读者关心的问题。

译注者:姚春鹏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医哲学、《黄帝内经》等,发表论文50余篇、著作14部,包括“三全本”“中华经典藏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气观念下的天人医学》等。
Q
很多读者认为《黄帝内经》是专业医书,有畏惧的情绪,您怎么看?
A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而且是现存传世的最早的中医经典,奠定了整个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其文字古奥、道理深邃、旨趣深远。一般人认为是专业医书,因而产生畏难情绪是非常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实际上,大家也不用有过度的畏难情绪,《内经》虽然不是随便就能看懂的,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因为《黄帝内经》的思想理论是我们祖先在生产、生活中,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形成的生活智慧,中医并不远离生活,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不像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包括数理化、生物等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实验科学,是专业的事业,非一般人可企及。中医是古人以长期的对天地、人生观察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哲学为基础,以生活经验、养生治病经验为资料建立起来的生活医学,是每个人都多少懂得一些也是能够学习的传统医学。
当然,要学好《黄帝内经》除了要下一定的工夫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要对古代哲学有一定了解,还要暂时放下我们已经形成的现代科学的思维,虚心聆听古人的教诲。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是可以进入《黄帝内经》之门的。
Q
普通读者想要了解《黄帝内经》,应该怎么读,才能学到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A
这个问题,上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回答。
首先,我们要静下心来。现代人都接受过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训练和熏陶,大致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现代科学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甚至是相反的。这样,我们初次接触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排斥心理,认为古人的说法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果有了这样的想法,就无法学习了。
现代科学或者说西方科学是以求异作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即认为世界的各个不同的领域都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彼此之间各行其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如物理学的规律和化学规律是各不相同的。
但是中国古代哲学却是从世界各个领域的共性来看待和认识世界,所坚持的是求同思维。如认为天人合一,在中医就是天人相应,认为人是天的摹本,天的四时变化规律,就是人的生化规律。这些差异是根本性的、原则性的,我们先不要对古人这些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思想断然否定,把我们现有的思想原则暂时悬搁起来,看看古人说的是否有道理。其实,中国古代哲学的求同思维是不同于西方思维的另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途径,这也是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性的原因之一。
当然,解决了这个根本的认识问题之后,要学习《黄帝内经》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字、训诂学工夫和传统哲学基础。前者是解决微观的问题。如“䐃”字,已经是在现代医学和日常生活中不用的字了。但是《内经》中经常出现。什么意思呢?
䐃,从月(肉),从囷。月表示肉体组织,囷,是古人建造的的粮仓。其顶盖圆形凸起;取其象,古人创造了“菌”,蘑菇等菌类帽盖就是蔓圆形的。䐃就是肉体蔓圆形的凸起的肌肉。
传统哲学则是解决宏观问题,给我们一个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背景和方法。
Q
《黄帝内经》为什么采取对话体的编排方式,让读者误以为作者便是黄帝和岐伯?
A
采用对话体的编排形式,不仅是《黄帝内经》,在荀子之前包括孔子、孟子、庄子等都是采用对话体。甚至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也用对话体。中国古代思想家不太追求思想体系的形式上的完整性,不像亚里士多德或荀子采用严格的理论论证的形式写作。这样的好处是灵活、生动,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不追求理论的形式美,只追求解决实际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当然,不是说对话体就没有理论体系,在对话体的形式之下,依然隐含着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内经》虽然对话的主要人物是黄帝和岐伯,实际不仅他们两人,还有四位:鬼臾区、雷公、少师、少俞,合称医学六臣。叙述的主体不同,其思想也有些差异,这是当时各个医学派别交汇融合的遗迹。但主要还是以岐伯学派为主导的。
Q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很多养生的理念和方法,这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A
确实,《黄帝内经》中包含了很多养生理念与方法。虽然《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经典,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仅仅是讲人得了什么病,这个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如何,以及用什么药物或方法解决什么具体疾病的问题。
相反,《黄帝内经》是把人放在天地人这个大宇宙中来看待人的生命以及生命的异常——疾病现象,《黄帝内经》认为高明的医生(上工)不是在得了病之后去把病治好,而是能够做到治未病,在未病之前就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者刚刚生病马上就能制止。生病再治,治不胜治,而且也没有人愿意生病。
《黄帝内经》为什么有治未病的底气?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他们已经把握了天地宇宙人生运行的大道,也就是根本规律,因而能够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就能够做到治未病。古人的自信并非狂妄,而是基本符合实际的。古人对自然界、对人体规律的认识,虽然在细节上不一定正确。甚至有谬误之处,但总体上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今天与古代没有太大的变化、人的生理、病理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比如人的体温、血压等等,古人与今人能有什么不同吗?人的情感、心理能有什么不同吗?所以,古人认识到的、总结出来的养生经验,今天依然适用。不要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切就都变了,但是变中还是有不变的,我们生活的基本环境、生命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应该永远也不会变的,直至人类消亡。假如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人类还存在,那也就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人类了。
古人总结的基本养生大法,如起居有常,多少人因为起居无节而生病甚至丧命;饮食有节,多少人因为暴饮暴食致病甚至丧命。如一些吃播拿命换钱;如怡情养性,多少人因为心理压力大、劳心过度,而生病、丧命。所以,认真学习和实践《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会为我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Q
书中提到的情志调节方法,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有没有一些简便易行的实践方式?
A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类具有的自然情感,是人的本能而不是后天习得的。但是七情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一定是某种外物的刺激而致。正如《乐记》论音乐的发生是人心感于物而然一样,不同外物的刺激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如顺心的事使人喜悦,而不顺心的事则使人愤怒等。正常的情感也就是在一定限度内的情感变化不会使人生病,但过度的,如大喜大怒;长期的,如忧思恐惧,就会致病而且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疾病。
其实,人受外物的感动,也就是刺激会产生不同情感虽然有本能的成分,但也与人的认识有关。人到底对某种感动产生什么情感反应,决定于人对这种刺激意义的解读。不同的人会对同样的刺激做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和反应。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认为:“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诱发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绪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是引起情绪更为直接的原因。
《庄子·山木》中的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点。故事说一条船在河中行驶,这时一只空船向这条船撞来,即便是脾气最坏的人也不会生气;如果是有人在船上,就会喊叫,阻止其向自己靠近,再三呼喊无效,就会谩骂了。从船向自己撞来来看,无论是空船还是有人的船,其造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由于船上有人和无人的不同,使被撞者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改变认知是改变情绪、情感的根本。实际上,中国的儒释道哲学都是教人换一种角度看待人生、看待世界,这就会有不同的认识。无论是儒家的圣贤君子还是道家的真人神仙,乃至佛教的佛菩萨,都是勘破宇宙真理的人,洞彻宇宙的奥秘,与天地阴阳同德同波,自然不会为俗情所扰,而得大自在、大清明之境界。
虽然我们身处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但从根本上说,并没有什么简便易行的方法,还是要从根本上修养我们的内心,使内心强大、光明,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不能等到有了问题再去找应对的方法,那样将不胜其烦,而且也仅仅是治标的办法。当然,遇到问题,我们可以试着深呼吸,闭目、平心静气,会有一时之效。

黄帝内经--全两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