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作者访谈】《易经》深奥似天书?来看《你真能读明白的<易经>》作者怎么说 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4-11-01 14:40:32 作者:


编者按:“三全本”《周易》推出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鉴于读者们对《周易》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阅读需求,我们再次邀请该书作者杨天才老师写了《你真能读明白的 < 易经 >》,这本书同样深受读者喜爱。大家都知道,《易经》内容晦涩难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诸多疑惑。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易经》相关知识,解答大家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我们特别邀请杨天才老师来参加本期的作者访谈。


作者简介:杨天才,1962年11月生,甘肃兰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副教授。先师从兰州大学教授张崇琛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再师从易学大家张善文先生研究唐前文献学,完成博士论文《周易正义》研究。现在浙江农林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古代汉语、文献学概要、《周易》导读(选修课)、《周易研究》(专业选修课)。出版专著有《周易通解》、“三全本”《周易》、《你真能读明白的<易经>》等。


在您看来,普通读者想要读懂《易经》,主要难在哪儿?

首先,《易经》并不难读。现在的读者之所以有难懂的感觉,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几千年来对《易经》的传统认知使《易经》笼罩在神秘、神奇的气氛中;二是传统认知赋予《易经》“明易先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等神奇的智慧;三是很多读者一开始被《易经》里的古奥深涩的文言文所困扰。
其实,这三个难点的前两个是虚的,是一种传播过程中的迷信与误解。那么,我们直接来看第三个难点,第三个难点,也是错觉,试想古人的语言说得上“古”,但绝说不上“奥”,也“深”不到哪里去。因为古人的思维能力绝没有我们今天的人们复杂、细致、深邃,它很简单,或者说很简约,因为过于简约,不符合我们现在实验性认知思维,使得后世学习的《易经》的人不容易找到文字、语句之间的习惯性逻辑。因此,只要我们设身处地体会古人的思维特征,我们就能比较容易理解《易经》的语言形式和内容。

读懂《易经》有没有难点呢?有,不过,这个难点不在语言本身,也就是不在于难懂的卦爻辞上,而在于我们怎么开始读《易经》。用《易经》上的话讲就是“君子谋于始”,也就是我们一开始是正确的,那么过程也很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如果一开始是错误的,那么,过程和结果都是错误的。正确的“开始”就是我们一开始先不要使自己陷于枯淡晦涩的卦爻辞上,而是要“先学筮,再读经”,也就是学会筮算卦象的方法,再读经文,即卦爻辞,这样,卦爻辞的内容就很好理解了。正如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之所言“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简易”,换言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易”是因为“简易”而称作“易”,即《易经》。

《你真能读明白的<易经>》



在解读卦象和爻辞时,您是如何确定每个卦象和爻辞所对应的具体含义和象征的?

卦爻辞的意义是从卦象、爻象来的,换言之,没有卦象,就没有卦爻辞。确定每个卦象与爻辞对应的含义与象征性意义在于,先确定卦象与爻象的象征意象及其含义,因为爻象及其意义是以卦象为前提的。《易经》里的爻象,除去乾坤两卦的用爻,就有三百八十四爻,所有这些爻象,说到到底其实只有阴阳两种,所以,庄子说“《易》以道阴阳”,阴阳两种爻象只有放在具体的卦象里,才有其确定的意义。总之,“一言以蔽之”,“易者,象也。”解读卦爻辞,先要弄清楚卦象。庄周《庄子·外物》:“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起初的《易》只有卦象,没有言辞,在某种意义上讲,《易经》里的言辞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助于后人理解《易经》,另一方面,它又乱了象的本质,使《易经》偏向于说理,现在我们读《易经》,关键要从“象”和“数”两个方面去解读它,这样读,一则很有情趣,二则并不难读。


如《小畜(xù)》(䷈),乾下☰巽上☴。

其中含有三重卦象:其一,以一阴爻“畜”众阳爻,阴为小,阳为大,以“小”畜“大”,故谓之“小畜”。就整个卦象而言,它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来展开:第一,下卦乾为君子,为健行;第二,二至四互有兑,兑为悦;第三,三至五互为离,离为光明;第四,上卦为巽,巽为长风,为入。由乾行至悦,悦至光明,再由光明到巽的卦德“进入”,“风行天上”,酣畅淋漓,痛快之至。这种快适之感大概只有李白的诗“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才能表达。但是,风行天上,快适而去,自然也就蓄积不了云彩,《小畜》之坎象半成,坎为水,所以说“密云不雨”。其二,乾在下为君,巽在上为风,为教化,所以本卦还有宣令教化的意象。其三,二至四互有兑象,兑为西方;三至五互有离象,离为日。六四为卦主,也就是“自我西郊”之“我”。按《说卦传》,乾为野、为郊。有风,有云,有日于西方郊野,这些象中之象,为我们展现出“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的天气。



书中列举了很多与各卦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如何挑选的?


这件事缘于我师从张善文先生时读到的一本书《周易古筮考》,基于其中有关易象的故事考证,并结合《左传》《国语》、“二十四史”、《易隐》等文献,于是就有了因应《易经》“六十四卦”卦象搜集整理“古筮”故事的想法,经过长达十多年时间的用心,就整理出这些对应卦象与爻象与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说明《易经》在卜筮方面的应验、考证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于以“象数”来说明卦爻辞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同时,敢于面对《易经》“经世致用”的实验性哲学与实用性智慧,以期体味孔子提倡的“玩”《易》的境界。



您在书中提到《易经》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易经》的智慧来应对职场竞争、人际关系等具体问题?能否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方法?


这些问题是多元的,相应的,解决的方法也有多种,就作者自己的实验与实践来看,大体归为两种。

第一种是理论性的,其指导意思略有三类:
一是用《易经》里“变”而“通”之的思想方法,“变则通”。这里“变”不是一变、两变,或者几变,更要有“应变无穷”的意志,以“变”的方法与智慧避开或克服其危难。二是用《易经》里的哲理启发、开拓我们的思维能力,想开或解开社会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三是通过《易经》修行并养成高尚的品德和宏大的气象,这样我们就会藐视危难并以坚毅英勇的气概战胜它们。

第二种,古人讲“明易先知”,《易经》既可以让我们有“善《易》者不卜”的智慧,同时,也使我们具有“卜筮以决疑”的智慧,总之,就是让我们实现“趋吉避凶”的目的。
作为一个易学研究者,在我的一些朋友遇到危难时,用《易经》所赋予的勇气、决心、意志和思想,借助卜筮方法发挥《易经》里深邃微妙的思想方法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战胜困难,这本身就是学习,而且是更好的学习,其应验的结果也是人生乐而乐之、善之善也的快事。在此,我相信广大读者只要深入用心地研究《易经》,就会有更多的、更好的感悟和心得。



很多朋友对《易经》的 “卜卦” 感兴趣,您是怎样理解《易经》的这个功能的?


如孔子所言“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这里的“玩”耐人寻味,寻着其中的深意与意味,我们也可以说,《易》不是用来读的,也不是用来学的,因为“读”是针对文章而言的;“学”是针对课文和专业而言的。《周易》的价值更在其“经世致用”的实用性与实践性,掌握它的最好方法是“玩”,这里“玩”不是指日常玩耍的“玩”,而是怀着欢喜愉悦的心情用心研究琢磨。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易学家王阳明把自己研究《易经》的地方称之为“玩易窝”,并赋之以《玩易窝记》。“玩”,必有所乐,乐在其中,有如孔子所言“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因此,邵康节研究《易经》的地方称之为“安乐窝”。

朱熹讲“易为卜筮作,非为义理作”。就卜卦而言,它是理解并掌握《易经》的前提,也是关键。《周易》本来就是用来算卦的,它的数理逻辑与演算方式本来就具有“探赜索隐”、“极深研几”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也就是完全有通过卜卦而预测事物演变与变化的方法和智慧,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它只是《易经》包罗万象、旁通万物、博大精深的“大道”所包含的“小术”而已,算不得什么,经学才是大道。

其间的差异,我们就以一个故事来说明,在明朝的浙江,有一个与刘伯温同时期的浙江人刘日新,按有关文献记载,他算卦要比刘伯温还要灵验,他给朱元璋算得很准,还能算出蓝玉将军的死的日期,也能算出自己会因此与蓝玉将军死在同一天。可是世人很少有人知道刘日新,而刘伯温的名气却如日之升,因为前者只是一个卜者,而后者是“明易”“通经”的学者。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