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页
此春秋,彼春秋——趣谈“三全本”书名里的“春秋” 中华书局三全本 2024-10-04 16:51:31 作者:



中国古代人起书名,都有其用意,有些书名起得饶有趣味。比如“春秋”,已出的“三全本”中,就有七种书名中带有“春秋”二字。它们分别是“春秋三传”、《春秋繁露》《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和《吴越春秋》。有些朋友来问我们,这些书名中的“春秋”是一个意思吗?今天三全君就为大家一一介绍。

首先,我们要了解“春秋”一词都有哪些义项:

1.春季与秋季,泛指四时。在古代,春种秋收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春季是播种的季节,秋季则是收获的季节,这两个季节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几乎涵盖了一年中最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生活节奏。因此,用“春秋”来代表一年,体现了古代社会以农业为本的特点;

2. 时代名。今多以周平王东迁(前770)至三家分晋(前403)共三百六十八年,为春秋时代;

3. 编年体史书名。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

4. 指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5. 古编年史的通称。如周之《春秋》, 燕之《春秋》等……

在“三全本”书名中被用得最多的便是第三个义项:孔子修订的编年体史书。这部书文字简洁,内容简略,每条记录往往只有一句话,仅记载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被称为“春秋笔法”,即寓褒贬于记事之中。但由于其过于简洁,后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于是便有了阐释《春秋》的“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

图片图片图片

《春秋左氏传》,即我们常说的《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左传》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补充了大量的历史细节、人物对话和背景介绍,使历史事件更加丰满和具体。它在叙事中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战争的描写尤为精彩,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春秋公羊传作者为公羊高。它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强调其中的政治和道德观念,尤其注重对《春秋》中所蕴含的“大一统”“尊王攘夷”等思想的阐发。其文风较为严谨,以问答的形式对《春秋》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

春秋穀梁传相传为梁赤所著,注重从义理的角度分析《春秋》的经文,强调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在解释经文时,《穀梁传》较为注重文字的训诂和语义的辨析,文风较为平实。

图片

除了“春秋三传”,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也是一部解释《春秋》之作。唐代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繁:多;露:润。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和发挥。而实际上,董仲舒的用意也确实在此。他以《春秋》为基础,阐述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春秋》的阐释,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董仲舒认为《春秋》蕴含着天地万物的道理和治国理政的智慧,他试图挖掘其中的微言大义,以建立一个符合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

以上四部经典之“春秋”均为孔子所作之《春秋》经。

图片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组织其门客编写,书中内容丰富,既有对治国方略的深入探讨,如强调君主应秉持公正、重视人才等;又有对哲学思想的阐述,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旨在为秦国的统治提供全面的指导。以“春秋”命名,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概念,以十二月令为《十二纪》卷首,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的顺序来编写‌,涵盖一年中各种事理;二是所记皆为极为重要之事,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是“春秋大事”。

图片

“春秋”也用来表示人的一生。晏子春秋便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一生言行事迹的著作。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故事,展现了晏子在政治上的睿智与忠诚,他敢于直谏齐王,倡导仁政,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在外交中凭借机智善辩维护齐国尊严,化解诸多危机;生活里则保持简朴廉洁的作风。其叙事精彩,人物形象鲜明,文学价值颇高,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儒家、道家等思想内涵,是我们全方位了解晏子的经典之作。

图片

吴越春秋中的“春秋”则是指吴越两国从兴起到灭亡的历史。这部书为东汉赵晔所撰,详细叙述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军事冲突、外交纵横以及众多传奇人物的故事。其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激烈的战争场面描绘,如吴越争霸中的关键战役,又有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坚韧、吴王夫差的骄纵等鲜明形象,是研究吴越历史的重要资料。除了《吴越春秋》,还有《楚汉春秋》《汉晋春秋》这样记述朝代变迁历程的著作。

所以,同样是“春秋”,此春秋,彼春秋,含义却不尽相同。每个“春秋”都有着独特的内涵,它们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春秋”这一概念,也为我们了解历史、了解经典提供了一个别样路径。


服务指南 返回电脑版
版权所有©2002-2008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