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收到一些家长的私信,说孩子刚上初中,正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感觉有些困难,希望我们能推荐一些适合孩子学习文言文的经典作品。三全本《古文观止》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古文观止(精)上下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第三辑)
《古文观止》由清代的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这部古代散文选本的诞生并非偶然。二人在家乡私塾教书,为了给学堂中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古文进行讲授,便开始收集、筛选大量的古代文章。他们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对古文的理解,从众多的古文中挑选出一些他们认为具有代表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这本教材便是《古文观止》。
康熙三十四年(1695),吴兴祚收到叔侄俩寄来的《古文观止》后,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此书选文简明概要,评注详而不繁,审音、辨字精切确当。
当时社会文化氛围浓厚,普通人对古文学习的需求较大,所以,《古文观止》这样一本既涵盖经典又适合初学者的选本一经刊刻便迅速流传开来,并影响至今。
鲁迅先生曾说:“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
现在的初高中学生越来越重视《古文观止》,首先是因为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文言文出自《古文观止》。比如高一语文教材,十余篇文言文,被《古文观止》收录过的就占一多半,如《师说》《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六国论》等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32篇文言文,被《古文观止》收录过的就有18篇,占一多半。这么多篇目选自《古文观止》,说明《古文观止》真的适合学生阅读、备考。
再看初中语文教材,也有《陋室铭》《桃花源记》《马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等文言篇目,被《古文观止》收录过。而且中考语文试题常常选择《古文观止》中的文言文,作为考试篇目。
这样一部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学生青睐的古文选本,究竟好在哪里?
选文时间跨度大
《古文观止》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两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最高成就。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古文观止》,了解古代散文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文体丰富
虽然《古文观止》是以时间为轴线,但是在选文上也充分考虑了各种文体,它收录了大量的历史散文,它收录了《左传》《国语》《战国策》《公羊传》《穀梁传》《礼记》《战国策》《楚辞》《史记》《汉书》《后汉书》10部经典中的92个精彩章节;除了我们常见的抒情叙事散文外,还包括诏令、奏议、序跋、书信、史论、论辩等多种文体。其中诏令尽显封建王朝的威严与决策;奏议言辞恳切,承载着臣子的忠言与智慧;序跋或介绍书籍背景价值,或抒发作者感悟思考;书信充满真挚情感与个人见解;史论以古鉴今,剖析历史事件与人物;论辩则是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中学生通过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快速了解我国古代散文的类别,学习其中的名篇,全面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
名篇荟萃
取名“观止”,意思就是古代散文的好文章几乎一网打尽了。确实如此,《古文观止》除了收录了十余部经典的92段精彩章节外,还收录了47位著名作家的130篇名作。其中既有拥有诸多名作的大家,像全书收录篇数最多的韩愈,有24篇;也有一篇惊天下的经典名篇,如李斯的《谏逐客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等。大家名篇荟萃,使学生觉得亲近,能够引起阅读学习的兴趣。
体量适中
《古文观止》在选文方面可谓精当至极,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能力。无论是从所选文章的篇数来看,还是着眼于每篇文字的体量,都显得非常适中。它既不像某些选本那样体量庞大,让学生在面对时心生畏惧、望而却步;也不会因为内容过少而显得单薄。其篇幅恰到好处,使得读者能够轻松驾驭。随手翻阅《古文观止》,无论是在闲暇的片刻,还是在专注阅读的时光里,都必定会有所收获。
立意高远
《古文观止》作为教材的身份,使它非常注意选文的思想性,大多文章具有立意高远,思想正面的鲜明特点。比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文章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以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道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因为一时的安逸而忘记了潜在的危险。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注重细节,不能因为小的疏忽而导致大的灾难。这些立意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借鉴选文的手法、立意,用在高考作文乃至今后的写作中,一辈子都会受益。
金句叠出
名篇必有名句,名句必出名篇。《古文观止》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其中的经典名句不胜枚举。比如“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等等,这些名句可以让读者有所思考,对中学生来说,更可以为作文提供论据,增色添分。
“三全本”《古文观止》全文无删减,每篇都有“题解”说明文章主旨、创作背景、写作特点,帮助中学生掌握本篇的基本情况;注释精当,翻译晓畅,非常适合中学生的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