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这位屹立于汉字文化巅峰的历史巨匠,与他倾尽毕生心血编纂的旷世巨著《史记》,无疑是穿越时空的文化瑰宝,广受世人尊崇。7月13日下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陈正宏做客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主讲天一讲堂·宁波社科讲坛“名人名典”系列“第一次遇见司马迁:《史记》入门谈”。
首先,陈正宏教授深刻剖析了司马迁的不朽贡献:一封饱含深情的《报任安书》与一部史学巨著《史记》。我们对这位伟大史学家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源于《汉书·司马迁传》,这一篇章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司马迁本人的原创篇章,班固在编纂《汉书》时几乎未作改动,悉数收录;二是班固亲自搜集的关于司马迁的新史料,虽然寥寥数语,却意义非凡。《报任安书》的核心,展现了司马迁在经历李陵事件后,面对巨大屈辱仍坚韧生存的理由——完成《史记》的撰写。《史记》里面他最重视的就是三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值得注意的是,《史记》这一名称并非司马迁所定,而是后世赋予的尊称。遗憾的是,司马迁亲笔的《史记》原稿已随岁月消逝,仅存的传世版本历经无数次的抄录,最终以纸张为载体,其中最早的形态即为卷子本。今日我们所见的《史记》,是中华书局标点本,与两千年前的竹简古本相比,除了介质的不同,内容上亦存在显著差异。陈正宏教授指出,中国古代经典的传承中蕴含着一个独特现象:在作品尚未被奉为经典之前,与其相关的人员可以对其文本进行编辑与增删。然而,一旦作品晋升为经典,便会在某个时代节点上冻结,其文本内容将不可更改。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便明知某些内容非原著者所写,但一旦融入经典,这些添加的部分同样被视为不可动摇的神圣文字。因此,我们手中的《史记》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中国经典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智慧与尊重,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
深入了解司马迁其人,最佳途径莫过于倾听他自己的声音,这份自述主要源自于《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司马迁的诞生之地是夏阳,但他青年时期便举家迁移至茂陵。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班固巧妙地融合了两份素材,以描绘司马迁的生平。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句“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揭示了司马迁在遭受极刑后的命运转折。这句话不仅勾勒出司马迁在遭受李陵事件牵连后所承受的无尽苦难,同时也展现了他超凡的韧性与才华。
随后,陈正宏教授阐述了《史记》这部巨著的非凡之处,全书共计130篇,每一篇章都紧密相连,构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密结构体系。在中国古代史学领域,《史记》首开先河,以其独特的编纂手法,超越了以往所有史书的范畴。这130篇涵盖了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以及列传70篇。司马迁的雄心壮志,不仅在于记录汉朝的辉煌,更在于将周边的匈奴、朝鲜、百越乃至遥远的西域纳入笔下,展现了一个以汉武帝为中心的全方位世界观。身为一位天文官员,司马迁兼备文理双修之才,而《史记》的篇章布局则体现了他对时间、空间与人文的深刻理解。从时间的角度出发,12本纪对应十二地支,象征时间的循环往复;10表源于天干,加上十二地支构成干支纪时系统,寓意时间的无限与轮回。8书则指向四面八方,象征着空间的广阔无垠。30世家的“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之说,寓意着天地间的和谐统一。至于70列传,则代表了世间众生,“七十”这一数字,相当于后代人说的“九”,寓意繁多与无穷。《史记》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司马迁卓越的文采,更在于其先进的历史观与对国家文化历史记述模式的开创。司马迁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塑造了一种历久弥新的叙事传统,这种模式历经两千余年的时光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成为后世史家效仿的典范。

在讲座的尾声,陈正宏教授精辟揭示了《史记》怎样写两千年前的中国人。他指出,《史记》的叙事视角蕴含着三重维度:目击者的现场感、采访者的求真精神,以及整理者的学术严谨。这种多元视角赋予了《史记》独特的历史深度与广度,使其成为了后世史学的典范。《史记》其中充斥着诸多看似矛盾的记载。然而,这些矛盾并非源于司马迁的疏忽或能力不足,恰恰相反,它们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与认知。在他看来,历史真相往往需要后人的不断探索与验证。令人赞叹的是,现代考古学的进展,已经多次证实了《史记》的准确性,尤其是在与《汉书》的对比中,后者虽在形式上似乎更接近原始材料,但在某些细节上却未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史记》中那些看似充满想象力的描述,往往在后来的研究中被证明具有惊人的预见性,这正是司马迁广泛搜集并巧妙运用原始材料的结果。不可否认,《史记》中融入了司马迁个人的思想观念,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观念仍然展现出超前的智慧与洞见。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史记》中那些反映古代社会冷酷现实的部分,它们或许与当代价值观有所冲突,却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原貌,促使我们反思与成长。《史记》不仅是一部详实的历史文献,更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多面性,同时也启示我们,真理的追求永无止境,历史的解读永远充满可能性。
主讲人简介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史记精读》《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血缘:史记的世家》《沈周年谱》等,与人合作主编《古籍印本鉴定概说》《苏州刻书史》《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藏汉籍善本图目》《法国亚洲学会图书馆沙畹文库汉籍善本图目》等。在复旦大学多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史记》导读与精读课程,深受学生好评;2018年在喜马拉雅FM开设线上音频课程“《史记》精讲”,受到听众由衷喜爱。
本文转载自宁波图书馆发布文章,作者:胡品嘉/文 杨辉/摄
推荐阅读
《史记百句》
丛书名:中华经典百句
作者:陈正宏
书号:978-7-101-16625-5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定价:49.00元
《史记》一百三十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直接阅读不易,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依据,选取其中为历代读者广泛引用或称赞的名言佳句,以原文、译文、讲析的形式,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加以解说,让读者了解到:在司马迁的书写场景里,原本有着怎样的上下文;如果它们在《史记》里一再出现,涵义有着怎样的变化;它们的古今意思是否相异,在现代的独特价值又有哪些。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同学,也适合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作为非专业读物阅读。
《血缘:<史记>的世家》
著 者:陈正宏
书 号:ISBN 978-7-101-15143-5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定 价:42.00元
《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史记》。本书以幽默的文风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了《史记》的三十篇“世家”,即先秦和西汉时期重要诸侯大姓的家族史。
姜太公果真是“偶遇”西伯?“三家分晋”有着怎样的前传?越王勾践破吴归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史记》里记录的孔子事迹,哪些是在《论语》里看不到的?得了天下的刘邦,如何应对四面八方的威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诉说着他和韩信怎样的工具人生?靠宫里姐妹上位的兄弟,怎样冲破阴影活出自己?汉武帝的兄弟侄儿,为何出了那么多奇葩?这些古代的贵族为何有着如此奇幻的人生?中华民族又走过了怎样的融合之路?本书将带给你启示。

《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
著 者:陈正宏
书 号:978-7-101-13965-5
中华书局 2020年5月出版
定 价:45元
《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史记》。本书按照《史记》的内容顺序,详细介绍了说帝王故事的《本纪》、穿越时空呈现历史的《表》和记录古代各项制度的《书》,分三部分讲故事、说文化。作者以幽默的文风和三十年从教的经验,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切入话题:什么叫改朝换代,为什么分分合合总是需要一个王,史上为何大王轮流做,分封与为官的背后又有哪些可说与不可说?
因为《史记》中《表》和《书》文化的深度和难度,即使学者也不容易梳理清晰,而本书作者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以研究《史记》三十年的深厚功力,以读者立场深入浅出的呈现能力,“治大国如烹小鲜”,轻松讲解、故事带入后,令读者豁然开朗。
《史记》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要读懂读通《史记》,需要一部提纲挈领、细致入微的导览书,不止讲故事,还应对内容进行分析考辨,“知其所以然”。“陈正宏讲史记系列”正是这样一套面向大众立体、全面讲解《史记》的导读书,共分四种:《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血缘:〈史记〉的世家》《众生:〈史记〉的列传》《绝唱:〈史记〉的史记》。本书《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是该系列第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