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动辄35℃以上高温,硬扛属实吃不消。
当代人可以开空调,喝冷饮,古人呢?难道就只有苦熬?
其实,古时避暑消夏的办法也不少,有一些,甚至沿用至今——
器物:从冰蚕丝衣到机械风扇
古人为了更舒适地熬过长夏,在消暑器具上体现了令人叹服的发现力与创造力。
节令民俗百科全书《岁时广记》里,记载了若干件消暑神器,得之于自然的,有黑蚌珠,千年才生一颗,战国燕昭王常怀揣这颗珠子,每当夏季最炎热的月份,身体自会清凉;
又如辟暑犀,因为犀角性凉,能解暑,故有此称,唐文宗曾在夏天邀请学士讲解《周易》,即赏以此物;
再如迎凉草,颜色碧绿,枝干类似苦竹,叶子细如杉树,盛夏系在窗户间,凉风自至。
古人善于从自然界中寻找天然的清凉神品,更懂得用精巧工艺去加工自然材料,制作出各种神奇的降温用具。
还是《岁时广记》,记载了一种用冰蚕丝制成的衣服:
长安有一落魄富家子,路遇老妇人手持旧夹衣叫卖,富家子以五百金买到。有波斯人看见这衣服,就说:“这是冰蚕丝所织,盛夏放在座位边上,满屋的人都能感到凉爽。”遂以万金从富家子手中买下。
苏轼的诗句“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也侧面印证了这种材料的神奇。
又载,唐代,同昌公主在盛夏大会宾朋,天气很热,公主命人取来一条长长的丝帛,用水蘸湿,挂在长廊上,座上的人都浑身发冷,甚至想穿上棉衣。这丝帛长八九尺,质地类布而更细密,透明且薄可以映照人影,据说其中有龙涎香(抹香鲸病胃分泌物),因此能消暑,名叫“澄水帛”。
如果说冰蚕衣、澄水帛都太过难得,那么“壬癸席”则接地气得多。这种用猪毛编织而成的席子,既光滑又凉爽。名字为啥叫“壬癸”呢?天干中的壬癸,对应五行属水,季节对应冬,大概是在夏天想起冬天,心头先就起了凉意吧。
更有情致的,则是“竹夫人”。这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长约一米的圆柱形网眼器具,中间镂空,可以通风,于是带来丝丝清凉。《陔除丛考》认为,这个名称始自宋代:“陆龟蒙有《竹夹膝》诗,《天禄识余》以为即此器也。然未有夫人之称,其名盖起于宋时。东坡诗云:‘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竹夫人是抱着睡的不说话的“夫人”,这个名称,体现出古人将日常用品人格化的幽默感。
竹妖入梦(清光绪石印本《点石斋画报》)。这个故事是说:王某生性怕热,在床上安置了竹夫人。有一天梦到一个美人投怀送抱,从此以后,美人天天晚上都来,天亮时离开。王某日渐憔悴,家人发现了异常,便怀疑是竹夫人作祟,因这美人曾自称是孤竹君的后代,湘夫人的后身,都暗含一个竹字。王某的竹夫人日久则成妖,家人等到中午,趁着阳气最盛之时,将竹夫人烧掉,此后美人再也没有出现,王某也恢复了健康。
从古至今,各类材质的扇子在消暑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更令人惊叹的是,早在汉代,机械风扇就被发明出来:巧匠丁缓,制作过一种七轮扇,用七个轮子相连,每个轮子直径都大得超过一丈,相互衔接起来,一个人转动这个扇子,扇出来的大风,吹得满屋子的人冷得直打哆嗦。(《西京杂记》)宋代刘子翚《夏日吟》也说:“君不见,长安公侯家,六月不知暑。扇车起长风,冰槛沥寒雨。”尽管还需要依靠人力,但这种制造凉风的装置,已经堪称古代版空调了。
用冰:古代的“冷链”系统
如果说各类器用毕竟还隔了一层,那么,冰,在降温方面就是简单粗暴超有效了。古人很早就发展出一套完整的采冰、储冰与用冰体系。这套“冷链”系统,满足了贵族阶层的消暑需求,后来,也逐渐惠及普通百姓。
据《周礼》记载,早在周代,王室就有意识地建立一整套流程,专设凌人一职,掌管藏冰出冰的政令。每年夏历十二月,令属员敲取采伐冰块,因为入春以后气温渐高,冰会逐渐融化,所以,储藏的冰块为实际需要量的三倍。
《诗经·豳风·七月》也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描写的就是采冰藏冰的过程。藏冰之处,先秦称为“凌阴”;隋唐时,多凿深井藏冰,所以当时又称之为“冰井”;明清时期,则称为冰窑。
小型藏冰容器,则有“冰鉴”,类似于今天的“冰箱”。《周礼·天官·凌人》说:“祭祀供冰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战国冰酒器,证实了冰鉴的悠久历史。它通常为双层结构,外层放冰,内层放置食物或酒水,起到冰镇作用。明清时期,冰鉴发展为冰桶和冰盆,使用更加便捷。
冰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古代,皇家常用以分赐臣僚,这在当时被认为是极高的待遇,白居易《谢赐冰状》就说:“今日奉宣圣旨赐臣等冰者,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用表特异之恩。”
而据《岁时广记》记载,长安的冰块,除了皇家存冰,市场上也有人卖冰,贵比金玉;但是白居易就不一样了,因为诗名高,受欢迎,每次他去买,卖家往往大手一挥,直接赠送,不要钱,真是古代用冰自由第一人。
但真正有钱任性的,还得是杨国忠、杨贵妃兄妹一族。每到三伏期间,杨家子弟宴请客人,就取出大冰块,让工匠雕琢成山的形状,围绕筵席一周。座中客人冻到感冒,甚至要穿棉衣。骄贵太过,后来的下场,大家也都知道了。
后来,民间也逐步开始用冰,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南宋杨万里《荔枝歌》描绘道:“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见之生凉,也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有人还发现了制冰之方,过程充满物理学的美感:
盛夏、初夏,在水井旁安装大锅,把一块大如拳头没有瑕疵的水晶,用新汲取的井水烈火煮至多次沸腾。再取口小腹大的越窑瓷瓶,盛满汤水,用油帛密封口,不要让它透气。再隔水蒸煮至多次沸腾,迅速沉入井底。清晨取出,打破瓶子,已凝结成冰块,名为寒筵冰。(《岁时广记》)
家附近有水井的朋友,咱不妨试试?
食物:从冰雪到热饮
古人在消暑饮食上的创造力丝毫不逊于现代,他们不仅发明了各种冰镇饮品和清凉小吃,更将饮食消暑提升为一种生活艺术。从宫廷贵族的奢华宴饮到市井百姓的街头小食,古人的夏日饮食,既满足口腹之欲,又兼具养生功效。
古人常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加工消夏食品,如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说:“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用冷冽的井水、泉水,来给蔬菜水果“降温”,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不需要复杂设备,普通家庭也能尽享冰凉;唐代,在夏至这一天,皇帝会赐给大臣冰酒。
到了宋代,冰饮甜品的丰富程度,就令人惊叹了。记载北宋都城开封繁华的《东京梦华录》,有“是月巷陌杂卖”一条,详细记录了六月间,城中各种夏令饮食,其中卖“冰雪”(也即冰饮冰食)的要数旧宋门外的两家店铺最为兴盛,全都用银器盛装,记载的食物,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串熟林檎、脂麻团子、江豆碢儿、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之类
记载南宋都城临安风貌的《武林旧事》,记载夏日临安,同样“冰雪”丰盛,消暑食物还包括
新荔枝、军庭李、杨梅、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渍昌元梅、木瓜、豆儿水、荔枝膏、金橘、水团、麻饮芥辣、白醪、凉水……
琳琅满目。
冷饮好吃,但一味贪凉还是不行,越是夏天,越要有意识地吃点热乎的。像是《岁时广记》里就记载,三伏时节,应当饮用附子汤去除伏热,吃汤饼(也就是水煮面)以辟恶。
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侧面体现了古人有热天吃热食的习惯:
东晋时,郗超在三伏天拜访谢安。当时酷热难耐,众人不停地扇扇子,仍然大汗淋漓。谢安呢?身穿旧绢衫,吃着热白粥,神态安然,毫无异常。郗超不得不对谢安表示佩服:“我不是您,我热得几乎忍受不了。”
《岁时广记》标注,此则出自《世说新语》,但现在我们看到的《世说》里,都没有这个故事。这说明,编《岁时广记》的陈元靓,确实见到了跟我们不一样的东西。

岁时广记-全三册(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东京梦华录(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梦粱录(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